【市州动态】德阳:打造人才振兴“专属”路径 提升乡村振兴幸福指数
发布日期:2021/3/26 20:53:15     浏览量:2052

为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德阳市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牢牢根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理念,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聚焦引育新农人、展示新人文、培育新业态,打造一支强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乡村人才、教育、文化、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专属”路径,引领农民群众提升素养、培育家风、增收致富,实现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集聚“土专家” 

培养乡村发展“新农人”

为汇集各类农业科教人才,德阳优化整合全市1400余所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涉农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实施高素质农民全覆盖教育培训,年均培训68.3万余人次,推动“单门独户”农户转变为高水平“农业大师”“农业专家”。

全市目前已遴选36名引领农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244人,评审农民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5人。建设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农民大学,着力打造“1个本部+10个实训基地+100个示范片+1000个教学点”的全省乡村振兴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75期8000余人次。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实际,探索技能人才项目制培训“微改革”,发起以“技能+创业”“培训+扶贫”为主线,以贫困家庭子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为重点的技能培训项目,分类开展民宿管理、特色川菜等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罗江区以“职业农民学院”为主体,共邀请20余名专家教授组建“农业技术智库”,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打造15个实践教学基地,培育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新农人”。

用好“文化人”

握紧田里乡间“幸福感”

挖掘德阳特有的三国文化、年画文化、诗歌文化、德孝文化等,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不断带动农村群众提升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精神生活上的幸福感。

罗江区星光村培育出大批本土文化文艺骨干,带动“云峰诗社”“嫂子歌舞团”成为既活跃在乡村又可上央视的文化文艺团体,“罗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复东将果树管理编成快板书受到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该村多次举办“诗歌节”“农民春晚”,已建成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绵竹市依托国省级非遗传承人,带动30余名年画村乡土人才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和年画创作结合起来,实现全村年画产品销售额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2万元,打造出乡村振兴“年画IP”,形成了“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的独特景象。

年画.jpg

绵竹年画技能大师开展年画创作

引入“农创客”

发展产才融合“新业态”

开展全域乡村规划师聘用试点,引进20名乡村规划师,加快聚合新农人创新创业,引领打造“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特色发展模式,推动文化和生态资源转化嵌入乡村文旅产业链、价值链。

全市建成“旌韵高槐”“红光印象”等56个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小镇(村落),形成了“一村一幅画,一乡一天地”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夜景.jpg

“旌韵高槐”文创小镇夜景

旌阳区与国内顶尖乡村规划设计团队合作,先后引进四川省非遗“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为代表的数十名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咖啡主业,引进3D打印、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等新业态14个,使贫困村蜕变成网红“打卡点”的特色文创小镇。

中江县觉慧村秉承挂面非遗文化,依托区位优势及山水生态本底,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推行“传承人+合作社+农户”抱团生产模式,大力打造“一碗面一座城”城市名片。

罗江区推行本土农技人才“联镇包村挂项”和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联基地联农户服务制度,13名本土人才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家,动员60余名返乡回乡能人创办领办各类项目和经济实体89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400余人,带动吸引2.4亿社会资本。(来源:四川经济网)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