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曙光、胡洪波、王江新和朱广皓、马薇等专家谈道,“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听了讲解后,深刻认识到‘两论’的影响和意义。今后将更好运用‘两论’武装头脑、观察世界、推进工作。”

在“四·八烈士陵园”,全体学员集体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张思德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悟信仰坚定、一心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奉献终生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品格。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枣园后沟的西山半山腰,绿树环绕,“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在朝霞映照下金光闪闪。专家学员们高声朗诵,“……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在历史发生地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感受很不一样。以前读《为人民服务》,只是单纯记住了文中话语,今天在毛主席《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注目着张思德同志雕像,我才明白这篇文章的内涵与分量,更懂得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与崇高。”刘圆专家凝重地讲述着内心的震撼。

来到枣园,学员们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同志的旧居,参观了中央礼堂、作战室旧址。小山坡的菜地里,绿的白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娇艳诱人,让人不禁想起主人似乎刚刚荷锄而归。郭静、胡启军、崔永亮、罗霞等专家讲道,“看着这片菜地,仿佛看到毛主席亲自开荒、耕种的身影。”

在毛泽东和毛岸英合影照片的展板旁,虽然烈日炎炎,但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开。“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毛主席雄浑厚实的话语穿越时空深深镌刻在四川学员们的心里。
冯晓东、李亚鑫、李飞、王文健等专家纷纷谈道,“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无论在海外留学时,还是归国工作后,今天来到延安终于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这样的山沟沟里打出江山!!”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里有真理、有理想、有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这‘信仰’‘宗旨’‘奉献’,没说教,有行动。这些以往抽象、枯燥的名词,在这里一一鲜活生动起来。”

李茂洲、李智、覃俊等专家表示,“在延安的学习多、收获大、感触深,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在欧美留学多年还没这份体验和感悟。”
梁家河畔求学问
第三天,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四川学员们实地走访、亲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曲折的少年时代、奋斗的青年时代,从一个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党的总书记的历程。四川学员认真细致地探寻着、领悟着,也在默默传承着梁家河的大学问。
夜宿梁家河窑洞。傍晚时分,学员不顾一天的疲倦,兴致勃勃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村道,走了一遍又一遍,与村民拉家常,问发展、问产业、问变迁,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兴奋、激动和崇拜!
翌日清晨6时许,四川学员们早早的迫不及待地拜访梁家河村史馆,沿路走访当年建起的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机磨坊、沼气池和淤地坝,还有当年窑洞里的书台、炕台。

在总书记住过的窑洞前,老房东刘金莲同志给我们讲述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全村人民艰苦奋斗,致富创业的往事,动情地回忆习近平往昔在村里和她们家的故事。

一句句深情的回顾,一首首经典的红歌,一张张沧桑的照片,一幅幅久远的画卷,一道道蜿蜒的山路,一孔孔承载着历史的窑洞,还有这山这水,这片黄土地,一步步走来,这里沧桑巨变、这里历久弥新。让四川学员们强烈地感受到,当年年轻的习近平同志是怎样敢想敢做敢担当的,是怎样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和改善生活并成为大家拥护爱戴的“好后生”的。更使许多留洋回来的专家学者,真切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演讲时所说的,“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杨如刚、刘少英、贾男等专家谈道,“从今天看,这个治理理念的升华、这个人生道路的转变,就是光辉的延安精神在那个时代及其后来岁月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与创新。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李智、覃俊、王文国、杨朝武、邓坚、邓虎成等专家说,“在这里,充满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充满了一心为民的情怀,充满了艰苦奋斗的斗志,充满了敢为人先的务实担当,充满了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更充满对未来创新创造的无限可能和美好向往。”
李茂洲、何强、贺泽凯等专家讲,“对于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这代人,延安一直是心中的灯塔,永远的向往,永远的追随。”
刘念、李春、梁南山、顾以韧、刘少英、万雪琴、肖冰雪等专家深情地讲,“几回回梦里在延安。多少次在书本里、在电视中,与延安相遇,对她的这种淳朴情感,似乎与生俱来,像母亲、像大地、像太阳,像生命的源泉!”“来到延安,我的心始终都没有平静过。这是一次心灵洗礼的历程,这是一次永生难忘的记忆。”
7月,骄阳似火心如火!四川高层次专家学员们朝圣延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一次又一次述说着内心的火热与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