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才工作巡礼|科技厅:让更多千里马奔腾于创新驱动的巴蜀大地
发布日期:2021/12/30 10:26:33     浏览量:2790

头图.jpg


让更多千里马奔腾于创新驱动的巴蜀大地

 

12月23日清早,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天府海创园12号楼,硕大的“天府实验室”灯牌被点亮。9时40分,一楼大厅掌声热烈。在省市相关领导和碳中和领域院士专家的见证下,“天府永兴实验室”的牌匾徐徐展露。

继今年6月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揭牌后,天府实验室体系再添新成员——天府永兴实验室。张远航、贺克斌、许唯临、多吉、石碧、雷宪章等9位国内外院士成为首批领军人才。实验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碳中和领域人才高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四川作为全国科教大省,创新基础扎实,人才资源丰富,人才资源总量超过970万人。四川有基础、有责任乘势而上推进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工作。今年6月,省委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创新发展,明确了我省创新发展重点“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发展路径;省政府配套出台真金白银的“科创十条”,提出了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人才聚集的务实举措。

聚人才、搭平台、优管理、善激励,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多措并举,让各类人才扎根四川、建功立业,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势蓄能!

聚人才

高端研发人才呈倍增之势

时针回拨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仍笼罩全球。10月,一场声势浩大的“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在成都及市(州)成功举行。

136位“两院”院士、1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应邀出席;实现四川现代产业发展与高端研究领域,市(州)、高校院所、企业与院士领衔项目,四川高层次专家人才与院士“三个对接”。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行活动开幕式现场.jpg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行活动开幕式现场

第二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行活动接续举办,3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李晓红院长的带领下应邀出席,围绕钒钛资源及钒钛产业、碳达峰碳中和主题为四川出谋划策。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因子”。近年来,四川全方位发力,下大力气聚集高端创新人才。

实施四川科技英才培养计划,支持培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0名、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0名、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00个、创新创业苗子1500名。

实施四川高端引智计划,柔性引进为川工作国(境)外高端人才2771人次,全省持A类外国人工作许可的高端人才1004人。

巩固拓展省校(院、企)战略合作,省政府与学科优势突出、人才智力密集、与我省产业契合度高的27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中物院及12大军工集团等合作。

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22.7万人/年,“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近19%。

兴隆湖畔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是最好的见证者。

12月23日,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科学城举行仪式,开启入住驻新园区的新篇章。此时的兴隆湖,早已是英才荟聚。

四川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坐落在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已集聚中科院系统单位14家、中核系科研机构7个,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3个,落地华为鲲鹏、海康威视等重大项目101个。

当我们打开格局,四川科技领域招募人才的橄榄枝已投向国外。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目前四川已与156个国家(地区)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成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别达到22家、64家,在全球布局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1个。

搭平台

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天府永兴实验室的挂牌仪式上,6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主任张远航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十分高兴又倍感责任重大”。

让张远航高兴的是,一个聚焦碳中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的高规格实验室在成都落地,责任则来自于他有幸参加实验室建设、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使命。

聚集高水平人才,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需要高能级的平台。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承担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建好一个平台,就可以吸引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项目、催生一批成果,对创新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四川一手抓战略科技平台建设,以天府实验室为龙头,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截止目前,天府兴隆湖、天府永兴2个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除了源头创新之外,还有产业创新。

推动龙头企业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让龙头科技企业顶天立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育成体系,让创新型企业群体千帆竞发。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后补助,推进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目前四川已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加快数字经济赋能,深入推进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至32.8%。目前四川已支持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高新区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个。

另一方面,四川致力于功能服务平台的搭建。支持高校、院所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探索组建面向高校、院所的中试平台,建成孵化载体1000余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2家。形成了从修订法律、制定政策到建设示范区的“三部曲”,完善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瞄准建立中国的“弗朗霍夫研究所”,四川近来制定了《中试研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14家单位参与建设跨高校院所中试平台。

以“先中试、后孵化”为重点,探索面向全省的项目筛选、权责共担的资金投入、分阶段考核的风险控制、市场化专业化的队伍激励、激励创业导向的资金使用、长周期评估的绩效考核等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优管理

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川也是教育重镇,为什么没有省自然科学基金呢?”2011年,一个帖子出现在年轻科研工作者云集的论坛“小木虫”上。帖主“lly7571”不会想到,10年后,这个愿望终于成真。

2021年1月,魏彦玉、王晓茹、寇纲等13名省政协委员把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视和鼓励交叉研究的建议带上了省两会。该提案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分管副省长参与协商。

10月9日,四川省政府领衔办理政协提案专题会议上传来消息,四川将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将‘重仓’基础研究!”“这是继天府实验室揭牌后,四川科技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消息一出,科技工作者纷纷叫好。

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只是四川优化科技计划管理的缩影。

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近年来四川重构省级科技计划布局,将原科技计划整合为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发(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等四大类计划,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支持。

优化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计划管理办法、评审工作规程、验收管理办法、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30余个,完善项目指南编制、项目评审、专家库建设、绩效评价等项目管理重点工作,提高项目管理服务能力。

创新科研项目组织形式,推行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发挥领军人才支撑引领作用。

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验收等全流程信息化服务,推出申报阶段“无纸化”,在基础研究领域推行项目验收“审核制”,减轻科研人员非学术性负担。

四川印发《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 进一步优化省级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细化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办法,将大部分预算科目调剂权下放给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大幅提高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最高可达60%。

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经费支出不设定科目和比例限制,项目经费不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经费自主使用实现最大化。

善激励

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

“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在今年5月28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番话,台下掌声雷动。

不光要让科技人才专注科研、聚焦主业,持续调动人才积极性、释放活力也是改革的“必答题”。四川出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在激励创新创业、加速成果转化、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强化对外人才引进和对内人才激励,持续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基金捐赠仪式现场.jp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基金捐赠仪式现场

四川历来被喻为科技界的“小岗村”。2015年以来,四川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国务院印发通知将改革经验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广,并获得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全省45家试点单位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700余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吸引企业投资近70亿元。

而目前,科技“小岗村”试验已迈入“2.0时代”。四川已布局在7个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探索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区别与有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一步丰富符合科技成果特点的转化模式和制度。四川大学已赋权239项科技成果,评估作价超过20亿元,企业直接投资近30亿元。西南交通大学赋权242项科技成果、作价入股24家科技型企业。

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科技人才项目的投资、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天府科创贷”13家合作银行向380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453笔、15.06亿元,平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0%以上。组建“双创”、成果转化、“院士”3支基金,投资科技项目125个,培育上市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1家、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小巨人企业6家。(供稿:四川省科技厅)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