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才工作巡礼|教育厅:创新举措 多点发力 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发布日期:2021/12/30 10:33:18 浏览量:4327
创新举措 多点发力 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四川全省共有134所普通高校,现有专任教师9.6万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分别占全省高层次人才总量的76.7%、62.8%;高层次人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占全省71.8%。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人才“引育用管服”这一主线,加强工作统筹,创新工作举措,不断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11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3位专家学者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策有“力度”
千方百计引进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的申恒涛教授回国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研究。为引进申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其工作生活实际,协助其在校内建立学术团队、构建实验平台,并于2014年支持申恒涛教授牵头成立了大媒体计算中心。2017年,申恒涛教授全职加盟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回国以来,申恒涛教授努力推动学科和学院发展,计算机学科从2015年的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95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9位,在科睿唯安ESI世界排名中进入全球研究机构前1‰。
“高精尖缺”人才积极来川发展,吸引他们前来的首要条件是“硬核”的人才政策。
为鼓励全省高校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21年2月,四川省教育厅联合财政厅印发了《四川省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并制定了《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支持高校引进培养顶尖(A类)、领军(B类)、拔尖(C类)、储备(D类)4类人才,原则上按每人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20万元标准对相应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由学校统筹用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可通过直接考核招聘方式进入编制内;已满编超编的,省属高校可按程序申请使用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省属高校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因单位未设置相应等级岗位或者设置的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的,可按规定设置专业技术特设岗位。
“硬核”引才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全省高校的引才热情,2021年1至8月共培养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67人,大幅超越去年同期,预计奖励资金高达8500万元。
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召开
释放揽才政策信号的同时,引才活动强势加码。2021年9月,结合第19届“海科会”,举办了“逐梦新天府、奋进新时代”全球青年学者论坛,采取“线下+线上”“主场+专场”形式,搭建了优质的海外引才平台。
如今,教育系统正积极推动“人才引进百日攻坚行动”,通过一系列政策的驱动,不断释放引才的强劲动能。
改革有“深度”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人才评价是一座桥,评价的方式方法就是这座桥的阶梯。
2016年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青年教师章津铭,2017年晋升副教授,2年后33岁的他,作为大家眼中的“青椒”,已经取得教授职称。
“不受年限和职称层级限制,破格晋升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不断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弊端,对人才进行多维度评价。
“不唯”不是“不要”,而是更加重视成果质量。学校建立“质、量并重”的评审导向,分类评价,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效果、专业建设情况。
以实绩论英雄,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更加关注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实绩,体现了改革的创新性和人民性。
省委书记彭清华到西南交通大学视察
轨道交通新一代牵引供电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是西南交通大学李群湛教授团队多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借助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该团队已有70多项专利分割确权,成功转化了“同相供电技术”“牵引网分段测控技术与保护技术”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已在重载铁路、高速铁路及市域铁路实现了首次工程化应用。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校,西南交通大学的这一改革被称为“科技界小岗村”。
改革要突破常规,要勇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2016年,省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实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制度”。
2017年,《四川省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出台,涵盖从扩大公开招聘自主权、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创新编制管理方式等10条措施。同年,四川省教育厅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发《关于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推进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将涉及高校所有的职称系列评审权限一次性全部下放给高校,推动建立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自主评审、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的职称评审制度。
2020年,《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从建立体现创新质量、贡献、绩效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出台了政策措施。
2021年,教育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突破性、可操作的对策措施。
用改革激发活力,全省教育系统正在一次次体制机制改革中不断前进,力争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贡献力量、展现作为。
帮扶有“精度”
助力基层教育发展
布拖中学与江油一中开展“校联体”工作联席会
2021年初,在江油和布拖两地党政的协调下,以执行校长张衡同志为班长的江油管理团队共18人,与凉山州布拖中学建立了紧密型“校对校”教育联合体。通过分组管理、分层教学、分校发展,江油团队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来治理学校;同时,促成布拖中学同江油多所名校达成帮扶协议。最终,在2021年中考中,布拖中学打破了700分以上为零的记录,600分以上学生增长了175%,取得历史性突破。
从2021年开始,四川教育系统创新推进“校联体”建设,积极引导内地优质学校与原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校建立紧密型“校对校”教育联合体,突出引领带动,将优质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评价体系,结合实际浸润和“移植”到共建托管学校,全面提升原深度贫困县教育自给能力。全省已建成98个“校联体”。
2012年起,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深度贫困帮扶专项计划、乡村振兴专项计划等招考扶贫政策先后落地实施。
“我知道国家专项计划是帮助我们身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考取好大学的另一条通道。”2020年凉山州雷波县考生何吉翔受益于自身努力和专项计划红利,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国家专项计划实施9年多来,全省34171名学子通过这一政策圆梦大学;地方专项计划实施7年多来,已惠及11293名学子;高校专项计划实施7年来,5269名学生进入了“双一流”大学……一条条红利政策转化为一封封贫困地区学子的录取通知书。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让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舞台经风雨、壮筋骨、长见识。
推进“校对校”对口帮扶。从 2017 年秋季起,组织内地 10 市 74 县(市、区)组织 1150 余所学校结对帮扶 45 个深度贫困县 1280 余所学校,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校的全覆盖,累计选派支教教师 8000 余人次。
推进省内高校对口帮扶。组织省内 126 所高校按照“1+1+1”的模式(1所本科高校、1所高职院校、1所民办或成人高校对口帮扶),对口帮扶原88个贫困县,累计投入资金7.7亿元,对口帮扶项目2247个,1.5万名毕业生参与脱贫攻坚。2021年,选派80所高校151名干部人才参与定点帮扶。
扎实推进综合帮扶。选派18个内地市教育系统管理人员、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共169人,接续帮扶凉山州10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中小学。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三区”(贫困山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受援县支教一学年,2021年共选派892名教师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教。
实施人才定向培养计划。2018年以来,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等方式,着力为基层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不会走的教育系统专业人才队伍。近3年来,共招录5978人。持续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12年来累计招收涉藏州县学生近6万人和大小凉山彝区县学生4万余人,已有5万多人顺利毕业。
服务有“温度”
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聘请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杨新民教授担任中心主任......”,2021年4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卢正才被这一则新闻深深吸引。
没有太多犹豫,2021年5月,卢正才就走进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学院了解其具体情况后,赠送了卢正才商品房一套,同时,为其爱人安置了工作,为小孩解决了就读学校问题。
家庭的温度,点燃了人才回川的热度。
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四川大学坚持“人性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导向,致力于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包,为其提供涵盖医疗、免税、购房、子女入园入学、人才子女择校、申领省市人才卡、办理各类人才相关证件等“一站式”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人才“急难愁盼”的问题困难。针对“两院”院士、杰出教授等高端专家,建立健全校内高端专家服务联动机制,结合人才需求开辟绿色通道,以实际行动让人才宾至如归。
四川轻化工大学除了给予人才一定的安家补贴、科研启动资金外,还在宜宾校区修建了教师公寓,引进人才享受以成本价购买教师公寓的优惠政策,一下子解决了年轻人才最为关心的问题。
2021年的中国科技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马振兵是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白酒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除了享受安家补贴、科研启动、购买教师公寓等政策外,其所在的白酒学院与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长期深度合作,四川省也将白酒产业列为最重要发展产业之一,为马振兵的科研事业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近年来,四川省教育厅切实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制定了《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管理服务办法》和院士子女及直系(外)孙子女入学政策,对符合条件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其子女无论是否具有中国国籍,在就读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期间可有一次自由选择公办学校机会,解除其“后顾之忧”。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中,从绩效薪酬、职称评审、编制管理等方面对人才进行了保障。同时,会同编制、科技、财政等部门,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编制保障、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人才管理等重大事项和问题,鼓励各地加大对高校人才的投入力度和保障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高校也为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待遇保障政策,为专家人才在川安心干事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四川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建设教育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的教育人才保障。(供稿: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