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英才丨郭汉中:让更多三星堆珍宝“起死回生”
发布日期:2022/9/8 9:17:52     浏览量:1888

编者按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天下英才汇聚四川、逐梦天府。
“奋斗者·正青春——天府英才”系列报道,挖掘四川各类人才在各行业、领域不懈奋斗的故事,讲述各类人才“干一行、专一行、迷一行”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郭汉中,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专家。30多年来共修复文物6000余件,尤其参与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文物修复,包括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三星堆镇馆之宝,均由他和师父杨晓邬妙手回春才重现昔日风采。

1.png

主要事迹

8月17日,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一派忙碌。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即将于明年底开放,文物修复师们开始马不停蹄清理6座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新文物。带领一帮年轻人忙活的,便是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他拿着竹签和毛刷,轻轻剔着慢慢刷着一件青铜人头像上的泥土,庄严肃穆的神面开始渐渐显露。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一醒惊天下,郭汉中正是主持出土青铜器的专家之一。

2.jpg

郭汉中与同事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两段合体。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30多年前,郭汉中没想到自己会干上文物修复这一行。1984年,考古人员到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住在他家,只有十几岁的娃娃跑上跑下跟着打杂,懵懵懂懂对考古发掘有了些许认识。此后,他跟着考古队的老师学习修复陶器,到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急需修复时,他便跟着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转行”。

“那时候已经初中毕业了,干这个其实就为养家糊口。”今年54岁的郭汉中从来不愿把自己干文物修复说得多高尚。他话不多,但脑子活、喜欢琢磨。虽然以前没修过青铜器,但有修陶器为基础,很快成为杨晓邬的得力助手。

3.jpg

郭汉中当年修复青铜大立人旧照。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经过焚烧、砍砸,保存状况并不好,尤其青铜神树,出土时竟然断裂成200多件。怎么修?他和杨晓邬不走寻常路,先根据文物的大致形态,将树干、果实、鸟等分门别类清理,再一件件根据文物断裂茬口进行拼对,用这个笨办法,他们硬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让“粉碎性骨折”的神树重新枝繁叶茂。青铜大立人出土时不仅断成两截,底座也扭曲变形并且多有缺失,他们不仅让大立人“站”了起来,还把变形的底座重新矫正。而细致的补色,让观众几乎看不出大立人曾经身首异处。

“修复文物,其实就是要有耐心,心细手细,急不得,要尊重文物。”郭汉中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郭汉中这些年完全熟练掌握了文物修复中的整形、拼接、焊接、着色等环节。他还注重把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摸索出塑形雕刻、黄泥石膏翻模、浇铸铜铸件等先进工艺,提高了文物修复效率,并且避免了对文物的二次伤害。而他双手上隐隐约约的伤疤,便是他不断打磨技术的见证。

4.jpg

郭汉中清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卢春阳摄影      

去年3月起,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中的象牙开始源源不断提取。为了避免糟朽的象牙提取时折断,他创新采用了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方式,让象牙全部安全出坑。而说到未来文物的修复,郭汉中已暗暗有些兴奋,“三星堆镇馆之宝青铜神树上的龙现在缺了尾巴,我们很可能不久就能给它配上,因为在新发现的坑里已经发现了类似龙尾的遗物,期待这条龙尽快完整出现在公众面前……”

寄语未来

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新出土了上万件编号文物,很多都将进行修复展出。“这些文物我修一辈子也修不完了。”郭汉中感叹。他唯一庆幸的是自己曾经在杨晓邬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文物修复技术,未来能够一直参与到这些文物的修复工作中。“我当然希望能够修复更多三星堆的文物,这既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就有责任让三星堆的珍宝能够以更惊艳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当然,他也希望带好学生,并呼吁更多人进入这一行,“干我们这一行不容易,工作要求高但是收入低,只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才会有更多‘医生’为文物保驾护航。”(来源:川观新闻)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