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雁阵”振翅飞——我省加快构建“1+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三)
发布日期:2023/7/3 9:20:42     浏览量:4931

开篇的话

头雁昂首鸣,群雁振翅飞。

今年,四川瞄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这一目标,积极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以“1+3+N”作为主要功能布局,突出成都“头雁引领”,强化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三翼驱动”,夯实其他市(州)“多点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省加快形成梯次分明、各有侧重、比翼齐飞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怎么建,各地的思路和举措有哪些?尤其是“1+3”核心区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刊记者走进成都、绵阳、泸州、宜宾、南充、达州等地,探寻厚植人才沃土,引才聚才、汇智聚才的路径和实践。


创新平台 构建引才聚才“强磁场”

宜宾—泸州组团

【目标】建设川南创新人才集聚地

【路径】作为三翼驱动的南翼支点,两地将因地制宜、联动发展,加快出台组团建设方案,重点形成宜泸沿江科创带、宜宾大学城科创城、西部工匠城核心区、宜宾高新区、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泸州高新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一带两城四支点”的核心布局 ;加快形成联动机制,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健全日常工作沟通协作机制 ;加大集聚地人才协同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优先保证人才协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1.png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供图 / 泸州组

孙云权,扎根“酒城”的“新泸州人”。“8年的泸州生活让我早已融入这个城市。”2015年2月,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专家,孙云权在泸州高新区的招引下,创办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填补了当地白酒智能酿造产业链的空白。

而长江边的另一座城市—“酒都”宜宾,同样成了张彬的新故乡,“宜宾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宜宾的人才政策,坚定了我来宜宾发展的信心。”

人因产而聚,产因才而兴。同处川南、因水结缘的两座城市,随着绵泸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时空距离不断拉近,宜宾、泸州创新平台,通过园区搭台、项目牵引、工作站赋能集聚创新人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择热土而栖。今年,在全省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形势下,宜宾—泸州组团顺势而动,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发展能级,破解人才工作难题,让更多创新人才在川南集聚。

园区搭台——“以产聚才”

推动引才与产业联动,宜宾和泸州不约而同地在产业园区上下功夫。

4月12日,在宜宾三江新区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锂宝”)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锂电三元正极材料。作为公司的研发总监、锂电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彬告诉记者:“宜宾锂宝二期年产2万吨项目预计6月投产,年底宜宾锂宝将实现7万吨正极材料产能规模。”

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与人才的创新动力息息相关。“2019年1月,我刚刚加入宜宾锂宝时,核心研发成员只有5名。”张彬说,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几年时间里,研究院核心研发人员达到四五十人,研究院团队已有100多人。”

“像张彬这样的创新人才给宜宾发展带来了活力。”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副局长、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刘义说,这几年,宜宾以三江新区、高新区为载体,紧盯主导产业,破藩篱、纳百川,精准引进一批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同样以园区为支撑,泸州推动人才与产业、人才与平台融合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宽。

提起“自动化设备生产与白酒酿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这条跨界融合发展之路,孙云权感慨万千:“在机器人研发阶段,泸州高新区为公司提供了人才经费、科研经费等,还免费提供标准化厂房、办公用房、专家公寓等。项目启动后,泸州高新区主动为我们代建厂房、提供设备补贴以及产业扶持资金等。太暖心了。”

不仅如此,泸州高新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还广开门路,定期组织企业赴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招聘工作,通过各类平台引才聚才,实现引才与产业联动同向发力、一体推进。

在川南,一系列人才“组合拳”为张彬、孙云权等创新人才搭建起干事创业平台。今年2月,四川提出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宜宾—泸州组团,加快制定集聚地建设实施方案,两地以园区为支点,大力集聚白酒食品、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智能终端等产业高端人才。

因地制宜、联动发展。如今,宜宾—泸州组团瞄准建设川南创新人才集聚地,引才“磁场”不断增强。

项目牵引——“精准揽才”

“80后”博士肖占刚思维缜密,说起“川南细胞产业中心项目”滔滔不绝,“这个项目是以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为基础,引进外部投资1亿元建设的川南细胞产业中心,开展细胞治疗与细胞药物成果转化。”

通过项目集聚人才,搭建起事业发展的平台,让肖占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9年,我和团队成员开始从事细胞治疗与细胞药物的研究、转化工作,现在已形成了80余人的研究生团队,还柔性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客座教授8人。”在肖占刚看来,正是项目的牵引,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才得以吸引并留下越来越多的人才。

探索“人才+项目”的揽才模式,有助于提升引才精准度。宜宾也创新实施“人才+项目”引才工程,探索设立重点产业专项,以高端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为抓手,叠加揭榜挂帅、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等资源。吸引更多人才在川南开展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宜宾与泸州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宜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下,陈红旭于2017年带领清华大学博士后团队来到宜宾高新区,创建了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川动力”)。

“2021年,我们的‘感知—控制深度融合的智能化一体化多档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入选宜宾高端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重点项目。”陈红旭说,正是在这一个个项目的催化作用下,研发团队逐步壮大,“从5人创业团队发展成100余人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积累了70余项专利技术。”

一手“引”,一手“育”。“从2019年开始,我们先后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教学,在培育本企业紧缺急需人才的同时,还为其他汽车企业输送人才,很受市场欢迎。”陈红旭介绍,在丰川动力,许多工程师白天忙业务,晚上“变身”高校老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谈到建设川南创新人才集聚地,陈红旭信心满满:“我们看好川南地区的人才环境,这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给了企业成长的土壤和阳光,我们将聚焦电驱动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的电控技术,持续投入研发,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努力成长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工作站赋能——“以才引才”

在川南地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成为“以才引才”重要载体。

引人才、建平台、选人才。2003年,泸州率先建立“泸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2019年,工作站成为全省首家获得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的工作站,以人才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主线,开展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

“截至目前,泸州6家博士后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155名,聘用博士后导师100余名,其中院士3名。”泸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主任何敏莉告诉记者。2022年4月,依托泸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泸州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泸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科创公司,创新实施“先研院+公司+工作站”三位一体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将解决‘科技所能’和‘企业所需’信息差问题,实现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以才引才、聚智聚才,宜宾同样整合资源、汇聚优势,在2020年落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及其实体运营公司(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选址宜宾,一方面基于这里已具备汽车整车产业链,另一方面更看重其对汽车产业的布局规划,同时,这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氛围和驱动力,很适合我们来做创新和成果转化。”欧阳明高院士说,工作站建立后就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前来参与科研合作,未来宜宾将成为动力电池研发和人才聚集的高地。

以院士工作站为引领,在宜宾市人才政策的支持创新科研能力,懂品牌、市场、营销、投融资、运营管理的高质量人才队伍正在快速形成。

2.png

华剑锋(中)与团队成员讨论研究事宜。供图 / 宜宾组

41岁的华剑锋,是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的核心成员,也是工作站实体运营公司—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从北京到宜宾,华剑锋适应得很快。“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和节奏,宜宾从个人、团队、平台、经费等方面给予我们全方位保障。”华剑锋说,公司落地以来,有近50人享受到了安家补助、创业补助等人才政策,“有了这些人才政策支持,我们招引人才、扩大规模更有底气了。”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作为四川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的重要一“翼”,宜宾、泸州加速释放人才发展活力,从“单侧施力”向“共同发力”延伸,两地正不断加快形成联动机制,加大集聚地人才协同发展的投入力度,向着建设川南创新人才集聚地奋楫再出发。(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1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