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积极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让人才在广袤大地书写精彩人生
发布日期:2023/11/13 16:20:47 浏览量:1102
近年来,四川省先后出台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10条措施”等政策,大力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拓展推进“组团式”帮扶工作,分两批遴选80个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因地制宜探索基层人才工作新路,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的人才队伍,不断夯实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基础。
注重“增人数”与“优结构”相结合,打好引才组合拳
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鼓励各地充分利用三线建设、旅游康养资源、乡村产业发展等优势,设立“候鸟型”“周末式”工作站和人才驿站,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行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揭榜挂帅”等引才模式,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广元市利用“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曾家山优质康养资源,打造专家度假大院并邀请知名专家人才避暑度假,柔性引进14名院士、500余名专家担任“周末工程师”。
拓宽事业单位人员入口。在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县、乡事业单位考核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时放宽学历要求、开考比例、报考年龄、专业限制,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3年为基层事业单位补充优秀人才近10万人,全省县、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基本实现满编运行。持续加大“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力度,每年引导5000余名大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可招聘到服务所在地县、乡事业单位。2018年以来,巴中市对考入“双一流”高校、有毕业返乡意愿的大学生给予每年1万元学习资助,目前已资助近70名大学生,已毕业的12名大学生全部通过考核招聘到国有企事业单位上岗。
注重“锻强项”与“补短板”相结合,练好育才基本功
加强定向培养。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方式,结合基层一线教育卫生科技、农林水牧渔等领域人才急需,整合全省40余所高校优质资源,实行最高降70分录取的特殊招生政策,近5年为基层一线培养1.1万余名急需紧缺专业大学生,目前已有4000余名毕业生回原籍服务至少6年。委托省内7所中高职学校开设专业班,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一年制免费职业教育培训,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培养3000名乡土实用人才。采取“理论学习+毕业实习+考试辅导”三段式教学,定向招录在岗乡村医生到中职卫校接受3年农村医学专业学历教育,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培养1800名乡村医生。
注重在职培训。采取集中脱产、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支持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参加在职学历提升,取得相应合格证后在当地享受专科、本科毕业生待遇并报销学费。大力实施“一村一幼”“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名农技员”和“一户一名技术能手”培训提能,先后对20万名教育、卫生、农技人员和脱贫家庭劳动力进行充电提能,不断增强艰苦边远地区造血功能和产业发展后劲。2019年以来,凉山州举办“凉山大讲堂”,采取“课堂讲授+网络视频直播”方式,分专题分类别每年对州、县、乡、村四级10万余名人才开展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有效解决基层人才“工学矛盾”。
开展顶岗锻炼。深入实施千名紧缺专业人才顶岗培养计划,采取访问研修和顶岗锻炼相结合、派员地和接收地联合培养的方式,每年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拔500名专业技术骨干,赴外进行为期3至6个月顶岗锻炼、研修培养。近年来,阿坝州每年选派130名专业技术骨干到浙江跟班学习6个月,通过学习期间完成一篇学习论文、学习完毕进行导师鉴定、返岗开展一次学术交流等方式督促外派学员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有效提升赴外顶岗锻炼效果。
注重“添活力”与“聚合力”相结合,用好用活人才
拓展实施“组团式”帮扶。将中央组织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拓展全覆盖50个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给予每个教育医疗帮扶团队20万元、科技特派团12万元经费补助,择优选派1500余名医疗、教育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和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2022年,金海英从浙江来到甘洛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新技术新项目25个,被乡亲们亲切称为“阿依小金莫”。小金县整合成都嘉祥教育集团、新津中学“组团式”帮扶力量,探索“高中嘉祥班+初中津金班”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初高中教学脱节、优质生源外流等问题。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实施万名人才专项编制保障工程,推动县级事业编制统筹调剂、动态使用,建立“人才编制池”。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新招事业人员实行“县招乡用”“县管校用”,在教科文卫、农林水牧等领域实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推动3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智力服务。
用好用活结对帮扶力量。探索开展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组织省内13个市35个县灵活采用“一帮一”“一帮多”模式结对帮扶56个欠发达县域,每轮两年压茬选派9000余名干部人才,为当地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骨干超过3万人。
注重“强激励”与“强保障”相结合,营造留才好氛围
拓展人才成长空间。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对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可提前1年;对在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连续工作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在申报中高级职称资格时,其任职年限可放宽1年。对在乡镇事业单位聘用满10年的,竞聘上一等级专业技术岗位时可不受本层级最高等级、岗位数额限制;对在乡镇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30年的,可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申报评审上一级职称,取得相应资格后可受聘相应层级最低等级岗位。在教育、卫生、农业等系列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审制度,先后定向评定副高及以上职称2000余人、7000余名考生享受单独划线优惠政策。
鲜明人才正向激励。在“四川杰出人才奖”评审表彰中,注重向基层一线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先后评选表彰凉山州宁南中学英语教师杨成方、南部县先锋蚕业合作社长罗先锋等一批优秀人才。在“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省级人才计划中,倾斜支持基层一线教育、卫生、农业和创新创业人才80余人。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强化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全覆盖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从基层一线优秀人才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1500余名。认真落实“天府英才卡”制度,推动解决基层一线人才医疗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具体问题。对50个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引进并签订5年以上合同的全日制硕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省财政给予每人5万元一次性安家补助,近3年为440名人才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2200余万元。米易县推出“阳光米易·人才十二月”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人才主题,组织青年人才交友联谊、返乡体验行、创业大讲堂,助力46名青年人才实现创客梦想、50余对青年人才在本地安家立业。(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