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科技创新合作的“幸福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古巴著名科学家裴德乐在巴蜀大地引发强烈反响
发布日期:2023/11/13 19:46:13 浏览量:1937
“今年是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古巴著名科学家裴德乐。习近平主席复信中的话语,在巴蜀大地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准时代脉搏,在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话感受: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
近年来,四川统筹推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大力集聚包括裴德乐在内的高端外国专家来川创新创业,现有在川工作高端外国专家超过1000人。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这句话我很有共鸣。”在裴德乐教授的同事,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脑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尧德中看来,单一的实验室完成跨领域合作难度很大,“只有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才能获得更多对科学界甚至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尧德中认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优势很多,不仅仅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还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尧德中以自己参与的项目为例,他和裴德乐(Pedro)以及Alan Evans 共建的中国-古巴-加拿大(CCC)计划,其核心就是建立一个云信息平台,把数据资源、计算资源以及工具资源全部集中共享上去。“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数据,从而推动这门科学的全球化。”尧德中表示。
谈到“各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杨品华直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际社会正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各国携手共进,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我们需优化外国人才‘引留用’生态圈,优化外国专家服务举措,为外国专家在川施展才华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杨品华说。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当不忘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积极拓宽农业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渠道。”来自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贺闽教授说,国际合作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要怀抱“走出去”的开放心态,满怀信心地踏入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舞台,谦虚学习、敢于进步,消化吸收前沿学术思想。同时,秉承“引进来”的发展原则,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吸纳培养国际留学生等方式,开辟更广阔的国际科研合作空间。
谈行动:
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
当前,在川高端外国专家们正深入参与我省的脑科学研究、航空高性能钛合金制造、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工程化样车开发、大熊猫繁育保护、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有效促进了四川医疗康养、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保护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共同发展的新办法,这类举措在助力四川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为我们继续坚定不移扩大人才开放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感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国际科技合作、“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深邃考量,也感受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国气象。“作为全省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部门,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该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深化拓展与海内外尤其是“一带一路”知名高校院所人才交流合作,千方百计引进四川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看完报道,倍受鼓舞。”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庄启国介绍,2018年,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在川启用,2020年被纳入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四川还以专利授权和技术输出等方式,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现代猕猴桃栽培技术。庄启国说,今年10月,双方签订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议书,未来,要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猕猴桃优势基因发掘及功能解析、猕猴桃潜在重大病虫害预警及防控技术、果园安全可持续生产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合作。
共同发展、造福各国、惠及世界,越来越多的蓝图正被描绘成现实。“对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行动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获得者、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覃敏,直言非常提振士气,“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也即将举行,作为一名能源领域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我备受鼓舞,同时对自己能做什么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覃敏说,科学研究要有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定力,自己一定会苦心钻研、勇于创新,为国家能源事业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谈愿景:
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更大范围落地贡献力量
“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与古巴脑科学研究中心申请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挥四川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科技厅国际合作处承担着很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协调对接交流工作,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基础前沿研究、平台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协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共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展望未来,该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实施引智计划等专家交流项目,继续支持裴德乐教授团队等国际医学创新人才来川发展。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必须要跟上。”曾在多个国家交流学习,如今在成都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的施开波坦言,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不仅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也是教学育人和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当前,高校之间合作非常活跃,取得了不少成果,我们应该积极担当国际间知识交互的促进者,推动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强。”施开波说,习近平主席的复信进一步提振了大家的信心,自己和同事一定勇担责任,为夯实国际科技合作的人才基础作出贡献。
科技创新的合作,离不开各国青年的努力,他们是生力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
“青年应该主动融入时代脉搏,在中国的求学生涯中,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西南交通大学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法蒂玛,目前就读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她坦言,自己来到西南交通大学求学,就是因为非常佩服中国的高铁,“印度尼西亚刚建成运营的雅万高铁,给我们国家在交通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改变。”法蒂玛说,自己看到了工程背后科技创新和科技合作的巨大力量,“习近平主席提到,各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这句话我体会很深。”法蒂玛说,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力争为推动两国间科技创新合作贡献一份力量。(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