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人才支招 “小土豆”变身“大产业”
发布日期:2024/4/16 15:43:03     浏览量:1959

科技助力  人才支招

“小土豆”变身“大产业”

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 王西瑶

 

王西瑶.JPG

科技下乡万里行第27团,主要负责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由四川农业大学、省农机院、省农技推广总站、凉山州农科院、绵阳市农科院的5名专家及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组成。四川是马铃薯生产大省,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马铃薯作为三州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其产业发展质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深耕在甘孜、凉山乡村一线,用心用情、尽心尽力,在优化品种选育、深化农技指导、全链条帮扶等方面出硬招实招,让马铃薯之花盛开在高原腹地。

加大品种引育,带来高原产业发展“金种子”。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我们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不仅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质量问题,更关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产量问题。三州地区马铃薯种薯普遍存在品种不优、品质不良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受扶地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3项,稳步提升农业品种质量。根据道孚、布拖两县不同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试点推开,在道孚县引进 “绵芋2号”亩产4000公斤,在布拖县示范推广 “川凉芋13”亩产2340公斤、“川凉薯10号”亩产2328公斤、“川凉芋14”亩产1671公斤。看到新品种高产丰产,群众打心眼里认账服气,开始主动支持帮扶工作、热情关心帮扶专家,踊跃报名抢当试点、争当示范。又一年春天到来,马铃薯的新种子开始发芽,群众心里希望的“金种子”也在萌芽。现在我们走到哪里,群众都争相邀请到家里坐坐、到地里看看,扭转了曾经“专家使劲推,群众不来气”的被动帮扶局面。

加强技术帮带,助力群众挑上“金扁担”。总书记深情地说到,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热情回应群众呼声,以科技赋能、人才帮带,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针对受扶地专业人才缺乏等难题,我带着12名硕博士学生长住受扶地,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讲方法,利用微信群进行在线答疑、视频教学,千方百计拓展帮扶时间和空间,不断提升技术帮扶和人才培育实效。去年,服务团先后开展技术指导、现场培训80次,培训当地农技人员200余人、农民群众3000余人。每次离开时,看到群众那渴望的眼神、纯朴的笑容,我们都感到责重如山、任重道远,决心以一技之长、尽一己之能,帮助群众“金扁担”越挑越稳、成色越来越足。

加力产业扶持,铸造联农带农“金饭碗”。总书记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坚持以人才帮带推动产业帮扶,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开展调研规划,指导龙头企业优化源头品种,将产业链条延伸到绿色安全贮藏、现代化加工、电子商务营销等环节,不断提升马铃薯产业附加值。我们在布拖先行先试,引进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指导布江蜀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组培室和雾培室,帮助做大产业基础,积极联络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助力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推动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目前,服务团推行的“核心示范+推广应用+辐射带动”模式已成功辐射至周边区县,帮助“小土豆”变身“大产业”,将来还要成为群众喜爱的“大事业”。

万里之行方启航,科技帮扶正当时!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以“绣花”般精细功夫,积极播撒农业科技的火种,让当地群众真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帮扶的温暖,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