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发布日期:2024/10/25 22:26:56 浏览量:37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擘画,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行细化具体化,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路径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深刻领会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更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政治担当。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四川是科教大省、军工大省,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时代重任。近年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相继在川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国家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更加凸显,我们有信心、有条件进一步深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改革,健全战略科技力量引育机制,争
更多国家创新资源在川布局,在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上展现更多四川担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新机遇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强化国家战略腹地服务保障功能”。我省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更大使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政策和价值洼地、构建成长和改革高地,吸引东部更多优势创新资源加速备份四川,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更好支撑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所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今年1月—8月,我省单晶硅、锂离子电池分别增长70.4%、67.3%,充分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牵住“牛鼻子”,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机制改革为抓手,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牢牢把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法路径
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促进。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是推进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工作方法。强化全省科技领域改革顶层设计,发挥省委科技办统筹调度、联系协调、跟踪督办的作用,健全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联动机制,加快建立科技计划统筹机制和科技创新规划、政策一致性审查机制,形成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鼓励科技一线以“小切口、大纵深”开展先行先试,把科技一线原创性、差异化改革经验提升为面上举措,推出更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这类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改革案例。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瞄准痛点发力,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牵引,不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等重点方面改革,使各项改革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近年来,我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区域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但仍存在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科技领军企业群体规模亟须培育壮大等问题。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鲜明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等改革举措,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引领改革全方位展开、向纵深挺进。我们必须锚定改革目标,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的强劲“动能”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
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完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方位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效能。构建实验室体系,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整合资源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推进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分批分类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创建清洁能源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中心,为产业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开展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制定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白名单”,夯实支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新策源地的“坚实底座”。
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启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改革,分层分类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实施人工智能、先进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创造一批战略产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改革,制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打造“1+N+X”中试研发体系,促进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天府科创贷”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引导金融市场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
优化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围绕我省战略发展需求和产业创新需求,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凝练,优化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健全重大科技任务集中攻关机制,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模式,调动产学研、上下游各方力量,开展“大兵团模式”科技攻关,加快突破制约产业“缺芯少核”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自主权。
完善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优化重塑省级科技计划人才类项目支持体系,统筹实施前沿技术领衔科学家专项、青年科技人才“顶青”专项,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迭代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开展滥发“帽子”“牌子”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生态。(文/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