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梓潼:“三链融合”激活“新农人”返乡创业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4/22 17:35:33     浏览量:84

初春时节,行走在绵阳市梓潼县的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划出优美弧线,现代化农业基地里蜜柚挂满枝头,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与村民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电商销售策略……

近年来,梓潼县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创新实施“建库引才、多维育才、一线用才”三链融合工程,吸引1984名“新农人”返乡创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500万元,先后获评全国生猪产粮产油大县、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走出了一条以人才活水润泽产业沃土的发展新路。

精准引才 乡情筑巢引雁归

“以前总觉得家乡缺少发展的机会。没想到,县里不仅帮我申请了创业贷款,还派专家指导技术,现在我的无人机服务队年收入超过50万元!”梓潼县黎雅镇无人机手张兴勇讲述。两年前,他通过镇里举办的“乡情恳谈会”了解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回乡成立了植保无人机服务队,如今已成为当地统防统治的“空中卫士”。

张兴勇的转型故事是梓潼县“精准引才”工程的缩影。为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梓潼县建立“一村一册”动态数据库,精准锁定在外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的1713名农业技术骨干、电商运营人才,通过42个在外人才联络站定期推送创业担保贷款、土地流转奖补等政策“礼包”。去年,在举办的“返乡联谊会”上,200余名在外能人现场签约37个农业项目,带动投资超亿元。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我们重视招才引智,让‘新农人’带着技术、项目和资源回乡,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选手’。”

图片1.jpg

梓潼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李文金(中)正在给村民讲解条锈病防治要点

多维育才 厚植沃土育新苗

在梓潼县“新农人”培训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在进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手持染病麦苗,向现场学员讲解条锈病防治要点。“过去凭经验种地,现在学会了看数据、用科技,小麦亩产提高了15%!”参加培训的种植大户王建军感慨。

这一变化得益于梓潼县实施的“新农人星火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开设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等课程,并为学员配备“专家+导师+行家”智囊团。为打通产学研链条,梓潼县创新“揭榜挂帅”机制,鼓励“新农人”参与技术攻关。

国家级农村专业合作社“梓潼蜜柚联盟”负责人李华,在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指导下,成功研发蜜柚智能分拣系统,带动全县3万亩蜜柚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溢价超30%。“以前蜜柚论斤卖,现在论个卖,最贵能卖到20元一个!”李华自豪地说。目前,梓潼县已培育15名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主,23名农业专家结对帮扶项目82个,真正让“土专家”成长为“产业领军者”。

2.jpg

黎雅镇兰花村,两架无人机正进行“一喷三防”作业

产才融合 产才共兴活经济

走进黎雅镇兰花村的千亩麦田,两架无人机正进行“一喷三防”作业。村民刘凤琼细细地算了一笔账:“以前人工打药每亩成本80元,现在无人机统防统治只要30元,节省了不少成本!”作为全县统防统治示范村,兰花村通过“新农人+村集体+农户”模式,由返乡青年牵头成立农机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订单农业,去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

这样的蝶变在梓潼县并非个例。梓潼县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新农人”以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联农带农。在卧龙镇金谷村,退役军人赵刚返乡后创建生猪养殖联合体,引入智能饲喂系统和疫病监测平台,带动周边7个村发展生态养殖,年出栏生猪超10万头,5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陈大姐笑着说。2023年,梓潼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人才与产业的“双螺旋”效应持续释放。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梓潼县正以“三链融合”书写着“人才兴则乡村兴”的生动实践。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来源:人力资源报)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1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