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大地涌活水 科技下乡润民生——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水利专家服务团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5/4/30 17:07:20 浏览量:539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乡村发展的根基,在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中肩负着关键使命。
2021年伊始,巴蜀大地的田野间涌动着一股“科技活水”。四川省水利厅组建的45人专家服务团,带着“精准对接需求、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四年来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乐山市等地的偏远乡村。他们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在田间地头书写了一幅兴水利、惠民生、促发展的动人画卷。
准把脉:破解乡村水利“卡子”难题
“多亏专家帮我们解决了蓄水难题,今年春灌再不用‘看天吃饭’了!”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新村村民阿说木呷指着新建的蓄水池感慨道。
此前,该村因山地地形复杂,雨季蓄水难、旱季用水紧,制约了产业发展。综合帮扶128团专家实地勘察后,量身设计了一套“集雨+管网”系统,建成3座蓄水池和8公里输水管网,惠及2000亩农田和500余户村民。

▲126团专家在现场指导水利项目建设工作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无论酷暑严冬,专家们都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帮扶地乡村的各个角落。水利建设服务126团,聚焦成都市、遂宁市水利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就发展规划、水资源利用和节水现状、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等开展调研摸底,精准掌握当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综合帮扶135团在甘孜州的4个县,与当地部门深入交流,不仅梳理出水利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还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防汛抗旱、工程验收等工作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为当地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28团专家在马边彝族自治县金玉河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开展现场指导

▲135团专家在白玉县下乡指导危房改造工作

▲126团专家在现场开展技术指导
育才赋能:打造“带不走”的技术队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如何把技术留下,为乡村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本土水利专业技术骨干,为乡村水利事业留下“源头活水”是专家团队着力解决的问题。
2021年,遂宁市安居区拟在琼江开展示范河湖建设,119团的专家们到安居区后,查勘了琼江治理情况,了解安居区河湖长制工作遇到的问题,在现场开展示范河湖建设培训班,系统介绍了相关政策和技术,受训人员纷纷表示,专家的答疑解惑让他们对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为破解乡村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各帮扶团创新“理论+实践”“线上+线下”培育模式:126团举办技术培训班,内容涵盖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施工要点到质量把控,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人才;135团委托高校培训、到专家所在单位跟岗锻炼等多种培训方式,建立“师带徒”培养机制……
4年来,专家服务团队累计服务400多天,开展座谈交流和现场技术指导40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58份,组织培训80多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168人,推广新技术2项。

▲128团专家在雷波县开展培训
创新攻坚:科技护航“最后一公里”
2023年7月,135团的专家们不顾强烈高原反应,连续三天徒步勘察甘孜州理塘县濯桑乡冻土层,最终采用“保温层+复合衬砌”技术,建成高海拔地区首条全年通水灌溉渠,让青稞亩产提高30%。

▲135团专家在新龙县施工现场作指导
2024年12月10日,126团的专家现场对崇州市西河枢纽水闸、F1水闸运行管理进行了指导,在文井江滨河管理站,服务团专家组向管理站赠送了水利工程管理等各类科技书籍20多本,管理站的同志开心地说:“现在有管理手册在手,我们可以随时查阅,标准化建设有参考,科技下乡团队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专家服务团积极创新帮扶模式,建立全天候帮扶机制,采用现场指导加线上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在保障现场服务时间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远程帮扶,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和政策疑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确保帮扶工作不间断、不停步,各团队搭建起“云端会诊”平台,通过微信“专家群”,随时沟通解决技术难题和政策疑问,为水利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启动以来,水利专家服务团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累计服务基层400余天,推动实施水利项目100余个,解决技术难题200余个,惠及群众超150万余人。(来源:四川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