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系列解读之三解放思想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发布日期:2016/3/24 16:56:17 浏览量:459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当前,社会上哪些思想观念束缚了人才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人才体制机制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创新人才政策?日前,就这些问题本报约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人才工作者进行解读。
重物轻人、重引轻培等思想观念亟须破除
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党管人才原则确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的诸多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全社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然而,从人才工作实践来看,一些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总书记提出破除这些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受访嘉宾一致认为,找准症结才能及时整改,这是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前提。
“重物轻人”是人才工作中最遭诟病的一种观念。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重物轻人,相比招才引智更偏爱招商引资、相比人才投入更愿意投入资金和设备;尤其是在一些基层部门和单位,人才工作排不上位。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桂昭明认为,“重物轻人”“重项目轻人才”观念的根源是片面追求GDP。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注重能带来直接效益、能快速显现成果的项目投入,对见效慢的人才投入缺乏耐心和长远眼光。
“重引进轻培养”是另一种不利于释放“人才红利”的思想观念。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林泽炎,将其形容为人才积累的“拿来主义”——一心扑在引才上,不愿意花心思培养人才。
“并不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浙江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认为,培养“永久牌”人才和引进“飞鸽牌”人才同样重要。将于年内启动的“八婺名家”人才工程,便是金华强化本土特色人才培养的又一力举。“对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要同等重视,不能厚此薄彼,避免引进一个、挫伤一群。”徐加爱说。
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用力不均,重视高端人才忽视技能人才,也是束缚人才发展的一个思想“顽疾”。桂昭明分析,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因为过去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地位、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诸多方面,都与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像一只“无形的手”,造成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
市场作用发挥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成为人才制度“短板”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找准现行人才制度的优势和不足是前提。
与发达国家的人才制度相比,我国的优势在哪?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河海大学教授赵永乐认为,我国现行的人才体制机制具有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这就是党管人才原则。对于执政党而言,此举强力推进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而且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了执政能力。
优势之外,我国现行人才体制机制还存在哪些“短板”?一些受访嘉宾认为,人才工作中市场作用发挥严重不足。
“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还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赵永乐指出,一方面人才管理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人才资源配置无法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人才市场干预过多,公共服务不足,监管不到位。
“人才评价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高,这是我国人才制度的一个不足。”国家入选者、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陈峰认为,“海归”参与评奖或评选院士时,不能只看回国以后的工作成果。“那就等于把回国前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基础清零了,这样对他们不公平,可能会降低工作热情和归属感。”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指出,我国人才制度在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用力不够。“我参加国际会议时,很多外国专家认为,中国的科学家和外国的科学家存在很大的文化障碍和学术规范障碍。”吴江认为,一方面,国内高端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太少;另一方面,在项目上进行国际合作太少。
工作中,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邱向军与各类人才都有近距离接触。他认为,现行人才体制机制在引进、培养、使用各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发现人才的渠道偏少,识才的眼光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人才评价方式不够科学,“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现象较为普遍,亟须建立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激励力度不够、方式不多,特别是在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机制方面有待突破。
人才政策创新要瞄准“以用为本”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好人才政策为要。为提高我国人才制度的“含金量”,人才政策创新要突破哪些“藩篱”?
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改革呼声最高。“评价人才主要看在实践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韩勇表示,要健全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使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近年来,新疆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对农民高级技师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直接认定,受到了人才欢迎、群众公认。
“人才政策创新要有国际化视野,着力提高人才政策的国际化水平,集聚更多全球人才和智力资源为我所用。”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林跃先认为,提升我国人才政策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及时研判人才国际竞争的形势和趋势,使我国人才政策与国际规则接轨,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来引进、使用和评价人才。
另一个亟须突破的政策角度是,让“市场之手”舞动起来,真正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沈荣华认为,我国人才流动还存在五大“拦路虎”: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吸引人才最大的优势就是走市场。”沈荣华建议,加快户籍、编制、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改革,突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部门、所有制、身份、城乡等制度性障碍。
“人才政策创新要把着力点放在促进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就是要给用人单位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吴江认为,治事与用人相统一才能提高用人效能。用人自主权得不到充分发挥,必然导致人才使用不当、人才使用效率低。让市场发挥人才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放宽政策限制,给用人单位松绑,凡是用人单位自己能解决的,要交给用人单位。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给人才政策列出“权力清单”,“禁区”之外的享有充分自主权。
人才分布不均的现状下,多方期待更给力的政策,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在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表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聚焦科研生产一线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性转移,推动干部下基层、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科研人员到车间。”
配套政策要与人才制度严密“咬合”
打通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顶层设计应向何处发力?
“国家应大力推动人才立法,出台人才工作条例,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跃江认为。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2003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到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到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人才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但要保障人才制度作用充分发挥,还需要户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与人才相关联的配套政策。”邱向军说。
如何保证配套政策与人才制度严密“咬合”?徐加爱认为,党管人才的资源统筹优势就是最好的保障。为确保政出一门、互不“打架”,浙江金华市专门成立招才局,从组织、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人才工作职能“嫁接”起来,集中力量推进人才工作。
“国家顶层设计要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才三大规划,重视人才优势的积累,更要重视人才优势的转化。”赵永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