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王”王西瑶:“奋斗是越投入越深爱”
发布日期:2018/10/31 23:07:43     浏览量:8133

人物名片

王西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薯类种薯繁育、贮藏与营养研究。我省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马铃薯产业服务团首席专家。

“土豆王”,是王西瑶的网名,也装着她的全部:姓王,一生与土豆打交道。

从1980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起,王西瑶的“农学人生”已写满近40年履历。这当中,有主持、主研8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取得10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8个实用新型专利等成就与荣誉;也有苦守学问的艰难与执着。

数十载坚持不懈,每年有三四个月时间在下乡,王西瑶说,“越投入越深爱。”



与土豆打交道,充满使命感

出生在贫困地区,王西瑶深知农作物意味着什么,“能够坚持马铃薯育种、贮藏等研究,离不开对它的认知。”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她把土豆的好再次讲给大家听:“土豆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除了淀粉含量高,维生素、花青素等有益元素也非常丰富。”

“是老师们的培育和感召,让我心生使命感。”王西瑶与土豆的“缘分”,始于20余年前,当她从老师胡延玉手中接过马铃薯研究工作的衣钵时,感到了肩头的重担与责任。

“越接触和学习,越觉得土豆是好东西,越热爱。”王西瑶说,因为热爱,哪怕千难万险,也能安之若素。“20余年前,各界对马铃薯的研究都不太重视,我们是最穷的科研团队。”王西瑶记得,自己曾和一个同事去刨木料垃圾堆,“靠捡废弃的木料,自己动手做试验器具。”

热爱与坚持带来回报。2013年,王西瑶去美国爱达荷大学做马铃薯学术交流访问,介绍了团队研发的马铃薯贮藏控芽保鲜剂,得到美国马铃薯协会等多方高度好评。“我们有自己的创新路子和特色成果。”


扶贫成为新事业,做学术要顶天立地

王西瑶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踏上这条艰难的路?很快她便找到答案:“科研成果给老百姓带来的增产和丰收,成了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脱贫攻坚战号角全面吹响那刻,王西瑶说,“土豆可能会让很多人摆脱贫困”。近年来,她带领川农大马铃薯师生团队与四川省马铃薯岗位专家团队一起,形成“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成果,在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特困山区大面积推广,带动该区域的马铃薯产业大幅度提升,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培训了2.5万余人次,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效益。农业部农学会组织专家评价认为,这项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种薯活力调控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越好,越想更多人受益,王西瑶把自己培养的年轻力量都撒在贫困山区,她鼓励学生们说:“老百姓生活艰难,对我们的渴望,全部写在脸上。”亲身体验后,学生们都主动请缨参与扶贫。王西瑶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彭洁选择了马铃薯做创业项目,以此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顶天立地”是王西瑶对学生的要求,“既要有国际国内业界认可的科研成果,也要沉到田间地里。”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