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勤耕不辍 播种兴农梦想
发布日期:2018/11/7 21:48:13     浏览量:8033

省农科院名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始建于1938年。走过80年岁月,目前该院拥有15个研究所、30多个国际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及部委重点实验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综合科研实力居全国省级农业科学院前列。


省农科院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788项,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农作物品种528个。


“昨天在什邡给贫困户培训羊肚菌种植技术,过两天还要去泸定做培训。”10月25日,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简称“土肥所”)微生物室主任彭卫红介绍着自己的行程。

忙碌,成了她和同事们多年来工作中的关键词。寻找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提高马铃薯产量、培育更好的茶叶品种……几十年间,一代代省农科院科研人员跋山涉水、勤耕不辍,在巴蜀大地播种兴农的梦想,在田野乡间贡献振兴的力量。


攻克难点,实现羊肚菌大规模人工种植

如今“种”入寻常百姓家的羊肚菌,在十多年前,还是难以寻觅的“宝贝”。

彭卫红介绍,自1883年起,英、美、法等国科学家就开始试图人工种植羊肚菌。但在100多年时间里,羊肚菌始终无法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

改变发生在2011年。当年11月,省农科院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率先在成都市新都区人工种植羊肚菌,翌年2月实现了丰收。接着,省农科院又在成都市金堂县一口气种植了12亩羊肚菌,来年出菇量依然保持稳定。

“那片试验田受到了很多人关注。”据彭卫红回忆,当时来参观的专家有人现场采菇、有人直接挖土,都想尽可能多地把科研成果带回去研究。

在省农科院的推动下,羊肚菌在川内实现了大规模人工种植。

彭卫红说,目前甘孜州有万亩羊肚菌产业带,平均每亩收益可达两三万元。未来,省农科院计划将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推向全省更多地区,让这种珍稀食用菌造福更多农民。


解决痛点,让“蜀中无好米”成为过去时

除了攻克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几十年来,省农科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育成突破性小麦品种“川麦42”,为我国小麦超高产、抗条锈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培育耐旱、耐瘠、广适应性玉米品种,破解西南地区生态和生产需求难题;选育“川油36”,是四川唯一的广适性、宜机油菜新品种。

此外,省农科院还育成“川优6203”“德优4727”等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让“蜀中无好米”的说法成为过去时。

“近年来,我们在杂交香稻优质化育种研究及应用方面,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高方远介绍,“川优6203”蒸出来的米饭,口感不亚于泰国香米,相关重要指标均达到泰米标准,更可贵的是,“川优6203”的亩产量是泰国香米的两倍。

异军突起的不只是川米。为解决我省薯类产业新品种少、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省农科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省农科院研究员沈学善介绍,今年7月,他们对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1150亩马铃薯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进行现场验收,结果每亩产量突破万斤、产值突破万元,创造马铃薯高产高效新纪录。

近年来,为推动产业扶贫,省农科院先后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45个,建立农业产业与科技示范基地42个;助力乡村振兴,完成《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编制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农业科技进贫困地区行动计划。

“未来,要让省农科院的人才、成果、技术成为支撑全省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省农科院负责人表示。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