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简政放权让人才放开手脚|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日期:2016/4/6 15:11:28     浏览量:4200

转型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眼于破除人才发展的桎梏,为转型发展装上创新引擎,近年来,我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

改革如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人才还有哪些呼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还需怎样发力?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分赴黑龙江、上海、浙江、湖北、广东等地进行采访,了解改革成效,聆听人才心声,梳理存在问题,探寻破解之道。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行走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中国,正把创新驱动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撑杆。转型语境下,全面释放人才“第一资源”的能量,必要性越来越凸显。

近年来,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各地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通过政府权力做“减法”,优化服务做“加法”,提升市场活力做“乘法”,努力催生创新创造的蓬勃朝气和活力。简政放权进展如何?还有哪些“痛点”待解?记者走进创新创业一线进行了调查。

简政放权进展如何?

态势已燎原纵深待挺进

这几年,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一直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忧心忡忡。

河北师范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800多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占一小部分。学校急需完成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但由于没有用人自主权,招聘名额必须由有关部门审批,每年只能招聘40人左右。王长华急在心头:“这得更新换代到什么时候!”

这并非个例。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化色彩浓厚,人才和用人单位手脚被束缚现象屡见不鲜。人才管理中存在的“管得太多”“管得过死”问题广为社会诟病。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疏通“堵点”,释放活力,成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措施,人才工作简政放权大刀阔斧推进——

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职称评审权、用人自主权,取消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查阅费等费用……不断地放权、让利之下,人才和用人单位活力逐步释放。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减少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普遍推行一站式服务、网上申报、流程再造,通过简政、松绑,为人才创新创业减轻了负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举措受到人才广泛好评。

“一年四季,我们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网罗需要的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立说。湖南省下放高校用人自主权、职称评审权,全省100多所高校从中受益,自主办学环境更宽松。

同样开心的还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黄嵩。去年,北京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进境动植物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生物实验材料中的线虫和果蝇,其寿命仅有几十天。这为科研节省了宝贵的时间!”黄嵩说。

准入门槛更低了、审批手续更简了、行业管制更少了……简政放权“组合拳”,让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今年上半年,河北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230家,成都市新增科技型企业5660家,北京海淀区新增科技型企业1万多家……创业大潮在神州大地蓬勃涌动。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简政放权成效明显,但依旧有一些“硬骨头”待啃——

政策上下不衔接、左右不协调问题亟待破解。记者采访到的多位海外人才均提到,目前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涉及众多部门,由于部门分割、权责不清,在办理绿卡等事项时,还存在审批环节多、审核要件多、办理周期长、整体效率低的问题。

创业者马超对此也颇有感触。出于成本考虑,他将公司生产部门搬到了河北三河市燕郊开发区,留下创意设计部分在北京。他没有想到,“在北京已经拿到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但燕郊不认可,还要我们把所有的流程都重走一遍。”

放而不简问题还需深度破解。“在美国,地方药监局机构等同于国家药监局分支机构,具有同等权限,签字效力相同。而我国却需要经过市、省、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导致审批时间上比国外缓慢。”回国投身医疗器械开发创业的留美博士张亚南颇为头疼。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情况如何?

理念在更新质量需提升

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提供公共服务,恰恰相反的是,政府要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好的优质公共服务。

加强对下放事项运行的监管是题中之义。“只有事后监管有信心了,很多事前审批才能取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表示。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已开始演练自己的“加法”口诀。

以职称评审下放为例。为确保评审公平公正,浙江省明确,政府部门要管好规划、管好数量结构、加强监督复核,并明确了处罚措施,促使高校谨慎地用好这份权力。湖南省则明确要求高校组建评审纪律监督委员会,加强纪律要求与监督,避免出现“一放就乱”。

除了做好监管,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上加力前行。去年以来,各地不断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改革步伐,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建立服务清单、整合资源为人才提供服务已成趋势。

走进湖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大厅,工作人员会给你一份服务清单,政府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人才引进、评价、资金扶持等服务内容全部在册,总计80多项。在这里,通过优化整合、流程再造,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都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

管好该管的,政府还必须介入到市场失灵或者不作为领域。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风险大、没人投资的问题,各地政府纷纷发力,扮演起天使投资人的角色。

这两年,江苏省财政拿出22亿元建立了风险补偿资金池,主要用于“首投、首贷、首保”。科技型创业企业第一次向银行贷款,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只需赔一半,剩余全由资金池补;如果成功还贷,政府不要利息退出。这个资金池创建后带动社会投资1750亿元。

当前,政府公共服务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搭建信息平台在采访中被人才多次提及。“比如,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做着同方向的医疗产品,均报到有关部门了,由于审批时间长,没有信息平台告知,后来者不知情,还是埋头研发同样的产品,导致有限的市场上同质化产品扎堆、无序竞争。”张亚南说。

此外,人才预测体系构建问题也为各方关注。“政府应建立高效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以便更好地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吴江说。

“新阶段,政府在人才工作中必须从前台‘唱戏’转为后台服务,积极向提出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法规、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角色转换。”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汪怿表示。

“政府限权后,搞好服务,还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黄嘉树表示。

市场作用发挥如何?

参与势头渐旺期待法治护航

记者走访发现,各地普遍认识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将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和社会的手。一系列探索正显现出良好效果。

走进杭州市梦想小镇、海创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火热的创新创业氛围扑面而来。这些创业平台均由政府投资兴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场地租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专业的市场化机构前来运营,为人才提供融资、培训辅导、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

在海创基地名为“贝壳社”的民营孵化器,蓝绿相间的地毯散发着青春气息,一张长木桌配六把椅子就是一家公司。贝壳社董事长姜慧霞说:“我们为创业者提供18周的创业培训,再引荐给上百家专业投资机构,具有‘珍珠’潜质的创业者直接获得资金,其余的‘细砂’淘汰出局。”

为实现从“一家忙”到“大家上”,一些地方还注重培育中介组织,大力推进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有序分工、良性互动的人才资源开发新格局正在形成。

福建省泉州市向当地知名律师事务所统一购买服务,为该市优秀人才提供法律服务。成都市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党委、政府向促进会购买人才课题调研、专家咨询、招才引智等服务。

改革在深入,人才工作正攀上新的高度。记者采访中发现,加快人才法制体系建设成为各方所盼。

“这些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会不会变?”这是盘旋在不少社会中介机构负责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心头的疑虑。在他们看来,一些地方优惠政策出台时较随意,解释权归政府,容易出现无疾而终的结果。

随着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人才工作处处长倪勇也注意到了人才的这种关切。他告诉记者:“海外人才不太相信红头文件,他们更相信法律,有的海外人才甚至说,本国的律师出现在中国,他才敢投资。”

“最好的人才环境是法治环境,最稳定的实现方式是用法律抓第一资源。”吴江认为,当前,急需将人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建立涵盖人才培养、使用、吸引和权益保护等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夯实基础。

“政府的笑容是真实的,才会激荡起人才澎湃活力,中国这块创新创业的沃土,才会日益走向丰饶。”80后创业者、杭州极加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志平的话,道出了广大人才共同的期待。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