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奋斗终身的毅力来自“没有国哪有家”的领悟
发布日期:2018/10/14 20:55:49     浏览量:7943

 

开栏的话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新时代新起点,四川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需要广大知识分子砥砺家国情怀,唱响爱国奉献主旋律,实干兴川、奋斗成业。

  即日起,本报推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专栏,报道在川广大知识分子矢志爱国之情、学以报国之志、以身许国之举,激发更多知识分子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才智。



人物名片

  刘盛纲,1933年生,物理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1988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陈嘉庚奖、国际K.J.BUTTON奖、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深耕物理电子领域60余载,刘盛纲不爱提荣誉和头衔,他戏称自己是“三老”:老党员、老院士、老校长。

  “各种奖项并不重要。我想的是,还能继续为国家做多少事。”刘盛纲的拳拳之心,根植于两份热爱,一是爱专业,二是爱国家。



年逾七旬时还坚守在研究一线

  上世纪40年代,少年刘盛纲跟随父母流于战乱,挣扎求生。“有段日子,我们和另外一个逃难家庭住在一起。突然有一天,对方家庭的母亲上吊自杀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死了,可以给两个孩子和丈夫省下吃的。”回忆起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和磨难,刘盛纲感叹道:“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富强,才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

  刘盛纲曾3次向国家提出重大科学技术发展建议:第一次是1980年建议发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提出发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第三次,是年过古稀后奔走建议大力发展太赫兹领域研究。“从1992年开始,刘老师每年都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太赫兹研究的报告。”学生牢牢记得刘盛纲的锲而不舍。

  坚持带来重大进展。2005年,由刘盛纲主持召开的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终于确定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此后,他坚守在一线,完成众多研究成果。2012年,已79岁的刘盛纲还在世界顶尖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公开新发现,被赞为“国际太赫兹先驱”和“中国太赫兹之父”。



把国际权威会议“抢”到家乡办

  把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干在平常、融入日常,刘盛纲从未止步。

今年9月,第43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在日本召开,全球800多名学者参会。刘盛纲带队,从现场成功拿回申办2021年会议的主办权,把这个全球红外毫米波及太赫兹领域最具权威性的顶尖国际性会议,“抢”回成都。

  “我们是代表中国与澳大利亚展开竞争,非常激烈。”回顾历时一年的精心准备和努力,刘盛纲甚为感慨,“希望身体能坚持住,把这场会议办好。”

  “您已经85岁高龄了,为何还要操劳奔波呢?”“科学家是没有退休的。”刘盛纲平静而坚毅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多,努力和奋斗并不是辛苦的事。”

  有人说,经历太多会淡泊苦难,刘盛纲身边的人却坚信,是信念积蓄力量,让人心变得强大。“他从来不去追热点,而是安安静静做自己的研究,坚持了60年。”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周炳琨如此评价刘盛纲。

  在学生眼中,刘盛纲身上的执着、勤奋、踏实、严谨……是学术知识之外,值得自己终身学习的。2015年新收的博士研究生于成鹏说,“老师除了出差,每天都来办公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作为全国首批工学博士生导师及理科博士生导师,在5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刘盛纲培养了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对年轻人的引导,他坚持一个观点:“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

(来源:四川日报)



  最新动态 more

Copyright © 2014-2023 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2022013920号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