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浏览量:19510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位于成都市向东发展的主体区域,是连接成都至重庆、上海、广西出海大通道的东部门户要塞。成都经开区创办于1990年,2000年2月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总体规划面积133.34km2(南部片区规划面积56.34km2已基本建成,北部拓展区77km2)。2010年10月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14年被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是国别合作园区——成都中法生态园的承载主体和中德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主承载区,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确定的以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四川省重点培育的“特色成长型千亿产业园区”,是天府新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

一、区域概况

按照成都市“3+N”(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加上其他区市县的工业园区)布局,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产业,打造“大车都”板块。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3家,整车(机)企业17家,零部件企业300余家,物流企业137家,研发企业52家,世界500强企业67家,是西部地区第二大整车生产基地。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39.2亿元、增长4%;实现汽车整车产量111.6万辆、增长24.6%,汽车产业产值1519.6亿元、增长17.2%;规工增加值增幅2.5%,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投资198.7亿元、增长37.1%;引进重大项目15个,实际到位省外内资225.5亿元、增长13.9%,实际到位外资6.63亿美元、增长22.5%。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省“十强县”第一,在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名列第13位。

二、人才工程

自2008年起,成都经开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优先发展”战略,立足天府新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重点培育引进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航天与智能制造装备、电子元器件等新兴潜力产业专家人才。

(一)“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力争通过5年努力,为区内引进100名博士、1000名硕士和10000名优秀大学生,着力聚集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菁蓉谷”建设工程:打造“菁蓉谷”国际创客基地,出台27项措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给予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区的人才(团队)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

(三)“3+2”校地合作工程:与清华、北大、浙大、同济、吉大5所顶尖高校建立深厚的校地合作关系,建设“同济大学?成都龙泉国际青年创业谷”等校地协同创业项目,为力争实现“两翻番、双高速”目标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三、配套环境

按照成都市级副中心战略定位和“独立成市”要求,坚持“四态合一”理念,深入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一心两翼两带”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步形成。坚持国际工业园配套标准,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2.5亿元,建成骨干路网173公里,城市“四路”被建设部评为示范样板;建成110-500KV各型变电站13座,区域供电能力达440万千伏安;天然气配站5座,日输配气能力310万立方米;民生物流、一汽物流等项目建成投运,大型商场、宾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一大批城市生活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以天鹅湖片区、皇冠湖片区、东山国际片区为重点的45 km2生活配套服务区加速形成,基本形成百万人口承载能力,产城互动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发展目标

下一步,成都经开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对接“中国制造2025”及省市行动计划,积极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成都“3+N”工业发展布局,以“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四大行动”,加快建设“四大基地”,有力推动汽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高端产业,加快构建“一主五新”主业突出、多元共兴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汽车产业向全国第一方阵跨越,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建设中国大车都。到2021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乘用车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增值服务业基地,跻身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第一方阵,基本形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国大车都。

——建设成都副中心。到2021年,初步建成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大气包容的开放之城、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和四通八达的城东交通主枢纽,区域承接力、辐射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服务主城、引领成渝的成都副中心。

          ——力争实现“两翻番、双高速”。到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在2016年基础上翻一番;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整车产量突破200万辆,在2016年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保持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




 



Copyright © 2014-2019 四川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2002610号 
技术支持:四川银利华科技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