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概况
浏览量:15725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叠合部,长江、沱江和赤水河在境内交汇,自西汉置郡已有2000多年历史。全市幅员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20.1平方公里、人口120.4万人,是四川省除成都以外的三个百万人口大城市之一,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中国长江奇石文化城等荣誉。
一、城市建设方面
泸州拥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我们将之简要概括为“江、山、酒、港”。江,即“江城”。泸州主城区被长江、沱江两江环抱,可谓“江在城中,江城互融”。山,即“山城”。泸州地处丘陵地带,城市依山而建,建筑错落有致,呈现“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特征,素有“小山城”之称。酒,即“酒城”。泸州酿酒历史悠久,是浓香型白酒发源地,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朵中国名酒之花。港,即“港城”。泸州港是川滇黔地区唯一的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全国内河第一个具备集装箱铁水联运服务的港口,是长江武汉以上仅次于重庆的西部第二大港。
二、区位交通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公路方面,已建成川黔、宜宾—泸州—重庆、成都—自贡—泸州—赤水等高速公路。实现1小时到重庆、2小时30分钟到成都。铁路方面,已建成3条铁路,目前,正积极推进重庆经泸州至昆明高速铁路、沿江铁路前期工作。航空方面,泸州机场已开通杭州、上海、北京等16条航线,201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84.5万人次,是四川第三大航空港。泸州新机场正加快建设,2017年有望通航。水运方面,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泸州境内136公里,占四川长江段的60%,全年可昼夜通航3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通航8000吨级船舶。
三、产业培育方面
“天、长、地、久”是我市的四大传统产业。“天”,即天然气化工。泸州是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正推动化工产业向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方向发展,着力建设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长”,即以“三长”企业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以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机厂为代表的一批机械生产企业。“地”,即能源产业。泸州地处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探明无烟煤储量69亿吨、占四川全省储量的33%。“久”,即白酒产业。泸州是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在长江一带,泸州、宜宾是世界上浓香型白酒的最佳原产地;在赤水河两岸,泸州、遵义是世界上酱香型白酒的最佳原产地,两大原产地优势在泸州叠加。“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落户泸州。
“新、生、市、物”是我市积极培育的四大新兴产业。“新”,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方面,我市境内已探明的煤层气资源有1000多亿立方米,已成功引进中石油与壳牌公司,实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生”,即生物医药产业。泸州有中药材资源1144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医药生产企业26家,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品制剂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市”,即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市场。中国(泸州)西南商贸中心总投资80亿元,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5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35亿元、增长43%。 “物”,即港口物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水公铁空”四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255万吨、增长4%。
四、发展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方面,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覆盖率达50%。中心城区建成32个城市公园,绿化覆盖率达39.9%。拥有4A级景区6家。教育医疗方面,全市现有5所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在四川省排第3位。全市现有4所“三甲”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居四川省第2位。金融服务方面,全市现有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107家。除四大国有银行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5家市外银行,先后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五、全市人才资源情况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50.5万人,党政人才1.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6万人,技能人才20.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9.8万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8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获得者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4人。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酒类行业全国唯一)1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企业技术中心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36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重点实验室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17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农业科技园区4个,大学科技园区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5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1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科研院所2个。
六、有关人才政策
当前,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人才高地的意见》等人才政策文件。
明确了以“人才+项目”方式引进的重大项目给予100万元创业资助;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五年内每月享受1000元生活补助(新引进的还有10万元安家补助),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再享受生活补助的博士研究生可享受上一职级的地方津贴或绩效工资;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上级驻泸事业单位新引进和在职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享受生活补助、安家补助,市财政补助50%;引进人才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在2万元以上的,3年内由受益财政将地方留存部分予以全额奖励;市属企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站新进站博士后完成开题报告后,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制发《泸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每个建站单位给予一次性20万元经费补助,3年管理期内每年5万元维护运行经费补助。